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思南作为县级代表参加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字号:

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康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贵州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巍;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王蕾;遵义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勇;铜仁市思南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田海军;黔南州福泉市牛场卫生院院长闵坤。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张巍副主任介绍相关情况。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巍: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贵州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2021年提出规划建设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以下简称“次中心”),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下总体情况。

目前,全省已有80个县(市、区)实施医共体建设,其中35个县纳入国家级试点,遵义、铜仁、黔南等地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共建设医共体143个,覆盖乡镇卫生院112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9个。为支持100个次中心建设,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其中,2022年投入2.5亿元建设的第一批50个次中心已全部完成建设,今年已继续投入2.5亿元建设的第二批50个次中心,均将在年底前建成并投用。相关措施及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抓好顶层设计,整体性推进医共体改革

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自2017年以来出台了多项涉及医共体改革的政策措施,为构建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方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决策部署,2017年正式启动了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2022年,将次中心建设纳入省人民政府民生实事,以次中心为抓手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23年,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我省医疗卫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之一,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进一步提升各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强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增强次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在原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上,创新构建了“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并将次中心逐步打造成为所在片区的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示范中心,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二、优化资源配置,不断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提供新动能

贵州省次中心建设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地理条件、人员、交通条件等因素,在现有乡镇卫生院基础上通过加强科室设置、设备以及人员配置,带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特别是对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将次中心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促进了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健全科室设置。次中心设置行政、临床、医技三类科室;其中,临床科室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发热诊室等,并结合实际设置不少于4个特色科室,发展1个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科室,实现院有专科。

二是完善设备配置。次中心至少配置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彩色B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血凝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救护车等医疗设备,并根据县域区域卫生规划和牵头医院资源下沉情况,兼顾各项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实现医用设备资源共享和集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三是强化人才管理。次中心按照基本符合二级医院的建设标准配置护理人员、医师、公共卫生人员,同时通过加大人员招聘力度、统筹编制使用、牵头医院人员定期派驻等途径,优化次中心人员配置。

四是巩固提升能力。次中心与牵头医院结合实际开展科室联合共建,创新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模式,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同质化;通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专家下沉基层“传帮带”等方式,加强基层首诊病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技能。

五是完善管理体制。依托医共体建设,按照“总院+分院”模式,促进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次中心资源整合,有效夯实责任和管理共同体,打造服务和利益共同体。同时,强化次中心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枢纽作用,次中心向上负责分担牵头医院的部分职能任务,横向负责辐射带动周边3-5个一般卫生院的发展,向下负责指导辖区内村卫生室日常运行,推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三、围绕群众受益,不断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经过近5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贵州省医共体建设在促进县域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进分级诊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次中心建设,把更多的注意力、精力、财力、物力投向了基层,把更好的人才、技术、管理、机制引向了基层,有效助力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其中,2022年建成的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农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得到提升。全年门急诊和住院服务群众386万人次,就近看病群众增加55万人次,一年来为群众减轻医疗负担1.1亿元,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50个次中心人员配置均达到二级医院相关标准,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80%,医疗收入同比提高23%,基层医务人员年均收入与县级医院的差距逐渐缩小。

三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50个次中心全部能开展二级及以上手术,其中26个突破性开展高难度的三四级手术;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040名、业务科室增加430个、新项目新技术增加296项,住院人次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辐射带动周边一般乡镇卫生院221个。

四是县域医共体紧密程度得到提升。经国家监测评价反馈,我省35个国家级试点县中,有29个达到国家“紧密”评判标准、占比82.8%,较次中心建设前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同时,我省次中心建设成效获得国家肯定,今年2月,我省第一批次中心建设经验被总结上升为国家政策,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学习时报》《健康报》《卫生健康工作交流》、CCTV等多次刊发和报道我省经验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全省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因地制宜强化县域内综合医改,以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构建有序就医分级诊疗体系,为建设“健康贵州”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康军 :

谢谢张巍副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请问作为贵州医共体建设整体推进市,遵义市是如何推进医共体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的?谢谢!

遵义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刘勇:

谢谢您的提问。2019年,遵义市除市辖区外12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级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率先探索市域整体推进医共体建设。一直以来,遵义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成为试点城市以来,遵义市始终坚持机制创新。不断改革编制管理制度,推进医共体内人员编制或人员控制数统筹使用管理、人员统一招聘流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推进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与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付费改革的有效衔接机制;多渠道探索医共体内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管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完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以在岗村医缴纳养老保险、村卫生室优化结构布局、试点实施优秀村医纳入编制内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和村医大轮训等“六大保障政策”为支撑,全面扎紧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医共体26个,已有11个试点县(市)达到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评判标准。该经验入选2021年国家医改蓝皮书5个地方典型案例之一。

2020年,立足解决“县级带不动、乡镇运不转、村级兜不住”的现实问题,从全面共建转向重点突破,进一步优化布局县域医疗资源,网格化布局建设5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22年至2023年,投入资金1.36亿元启动建设21个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优化科室布局、加强人才培养、设施设备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现已建设完成9个,另有12个正在有序推进。从已建成的9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来看,2023年1-8月与2021年同期相比:床位使用率提升14.01%,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7.06%,门急诊人次增长35.27%,住院人次增长31.13%,初步识别诊治的常见病种增加357种,开展的手术病种同比增加120种,新项目和新技术运用增加108项。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遵义市抢抓政策机遇,结合县域内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次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部分覆盖人口多、人员相对集中、群众看病就医远的原小乡、原管理区等,建设乡镇卫生院分院(延伸点),现已建成47个。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多彩贵州网记者提问:思南县是国家和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请问是如何推进此项工作的?尤其是次中心建设发挥了哪些作用?

铜仁市思南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田海军:

谢谢您的提问。思南县位于黔东北部,乌江中下游,享有“乌江明珠”之美誉,有县级医院两家,乡镇卫生院28家。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将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自我县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思南实际,创造性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完成了两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

一方面。我们因地制宜,组建医共体。以乌江河为界,由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为牵头单位,按照“因地制宜、先行先试、互补性强、上下认同、分步推进”的原则组建河东、河西两个中心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两家三级医院为龙头,塘头镇、许家坝镇卫生院两家二级医院为两翼,其他26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499个村卫生室为网底,构建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和“社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的健康服务圈。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看病就医格局。按照“六统一”管理,两家牵头医院根据成员单位“一院一品、一院一特”和“1个标准中医馆+1个临床科室+N个特色科室”的建设发展需要,派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成员单位任职、挂职、坐诊、查房、带教等。极大的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2022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4.3%,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达67.5%。

另一方面。以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提能力、优服务、强救治、保健康”为主线、以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下沉”为目标,着力强化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把优质医院建在基层,把优秀医生引到基层,创建品牌医院。思南县塘头镇、许家坝镇卫生院已完成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并成功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诊疗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临床和医技科室增加到12个,能够开展三、四级手术。形成县级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向周边乡镇卫生院辐射的医疗服务布局。既解决了边远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缓解了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挤兑医疗资源的压力。同时两家县域医疗次中心医院按照一级医疗机构收费和医保报补,二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服务。就诊人次同比上升25.2%,医疗收入同比上升21.6%,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日报记者提问:据了解,福泉市牛场镇是贵州第一批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能否介绍下此项工作对卫生院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谢谢!

黔南州福泉市牛场卫生院院长 闵坤:

谢谢您的提问。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是贵州省黔南州唯一一家乡镇二级综合医院,是贵州省“第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项目建设医院,于2022年1月开始建设,2022年12月建成。在推进次中心建设中,通过系列举措,有效助力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医院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人才队伍、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内涵建设更加优质,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院以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为契机,对已开设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及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等门诊医技科室服务环境进行优化。今年初我院外科分科标志着医院“大专科,强综合”战略迈出的扎实一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截至2023年6月,全院总诊疗83696人次,其中门诊79847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1%。

二是诊疗服务布局更加优化,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提升。2022年新建中医科康复大厅、发热诊室,对妇产科、儿科病房升级打造等,落实面向病人的信息化便捷措施,推动医院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夯实,医院高质量发展活力赋能。采取自主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人,高级职称从16人增加至20人,中级职称从39人增加至4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的91%,人才梯队建设趋于合理。

四是县域综合医改成果更加突显,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能力同步提升。以福泉市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构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平台,利用医共体总院专家资源下沉传帮带、统筹发展等,医院在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方面走向深化。依托医共体总院统筹、分院具体落实,有效整合院内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组合医疗、公卫、村医队伍,建立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服务体制,享受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的改革红利。今年7月我院医防融合试点工作顺利启动,组建了“党员+医务人员+公卫人员+N个村医”9个团队,持续深入辖区开展医防融合工作,实现慢病患者“防、治、管”有效结合,为持续提升疾病防控水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坚实保障,助推乡村振兴。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健康报记者提问:请问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有哪些?谢谢!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 王蕾:

谢谢您的提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县域医疗次中心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重要抓手,两者均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导向,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全省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不断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路径,推动全省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我们还将于近期出台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省级文件,进一步改革完善医共体管理制度、服务体系、运行模式以及联通机制,加快构建县域内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县域内卫生健康水平。

一是进一步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继续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加快构建综合、连续、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优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统筹,县级卫生健康部门牵头,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以提升乡村两级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为目标,各部门协同推进、县乡村融通发展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三是全面推行医共体梯次带动模式。按照“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模式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推进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促进分级诊疗,增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

四是完善医共体建设保障机制。落实好医共体建设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监督责任,全面纵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一批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群众受益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更多群众愿意在县域内就医,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真正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同质化”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医疗需求,让更多群众愿意在县域内就医,让基层工作更有“厚度”、健康服务更有“温度”。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康军:

谢谢王蕾处长的介绍。因为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卫生健康委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五位发布人,也谢谢媒体的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