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传真
危旧房倒塌声里的乡村蝶变——枫芸乡“两清两改两治理”纪实
字号:

6月18日清晨,枫芸乡龙塘村寨下组尘土飞扬,随着挖掘机铁臂最后一次挥落,一栋多年危旧房轰然倒塌。“通了!这下巷道敞亮多了!”围观的村民李大爷拄着拐杖笑道,身旁工作队队长田明的胶鞋上还沾着昨夜冒雨勘察的泥点。这场以“清乱堆乱放、清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污水、治垃圾”为核心的环境整治行动,正让这个山区乡镇经历着从“视觉革命”到“治理革新”的深层变革。

党员挥锹破僵局:当“看客”变“干将”

政策落地初期,龙塘村村委会周边的陈年垃圾堆成了“试金石”。“干部先扫自家门!”工作队带头清理20余车杂物,用铁锹划出第一条整洁巷道。面对村民“作秀”的质疑,田明带着队员连续三天蹲守危旧房片区:“这房梁昨晚又塌了半截,雨季来了咋得了?”一番话让抵触的王婆婆红了眼眶。


如今的龙塘村,曾被蛇鼠盘踞的30处残垣断壁已变为小菜园,200余处乱堆乱放点变身景观节点,村民自发组成“护巷队”,拿着自制工具清理沟渠——这场由党员干部挥锹开启的整治行动,正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家乡保卫战”。

村规民约化春风:垃圾污水有了“户口本”

“李婶家的菜叶埋进沤肥池,换了3个积分呢!”木芸村公示栏前,每周更新的卫生评分表成了“热门话题”。乡里将垃圾分类编成顺口溜:“会烂的埋作肥,能卖的攒换钱”,还在集镇铺设1.8公里污水管网,让昔日黑臭沟渠变身景观水道。

更妙的是“卫生家庭”流动红旗制度:获评家庭可在村超市兑换日用品。“现在鸡鸭都知道回圈了!”养了半辈子散养鸡的张大叔笑着说,他家刚因院落整洁而登上公众号“红榜”。

旱厕变身记:从“将就”到“讲究”的文明跨越

“蹲了一辈子旱厕,还能用上抽水马桶?”环岩村的陈大爷曾拍着大腿反对改厕。工作队拉他参观示范点:三格式厕所无异味、杀菌率90%,还能连接沼气灶。“比城里厕所还亮堂!”陈大爷主动申请首批改造,如今每天清晨都要擦拭瓷砖。

全乡200余座卫生厕所建成后,配套拆除的80处畜禽圈舍被改造成花坛。放学路上的孩童会指着厕所对同伴说:“我家的新厕所会‘吃’粑粑!”童言无忌间,现代文明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板凳上的治理密钥:当干部“搬”进农家庭院

红旗村的老槐树下,一条长板凳成了“移动办公桌”。村民刘大哥曾因宅基地纠纷对整治工作冷嘲热讽,乡党委书记带着卷尺坐他对面:“你说的墙角占地问题,咱现场量!”丈量结果让刘大哥红了脸,主动提出“我家先拆违”。

这样的“板凳恳谈会”每周上演20余场。干部带着笔记本记录下“垃圾桶该放哪”“家禽要圈养”等建议,转化为12项具体举措。“现在丢个烟头都觉得不好意思。”村民王大姐的话,道破了这场整治最珍贵的收获——人心的凝聚。

危旧房倒塌的轰鸣,是旧习惯退场的号角;污水管网流淌的清渠,是新文明奔涌的脉络。枫芸乡的实践证明,乡村治理的核心不在“整治”而在“唤醒”:唤醒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醒干部“把办公室设在群众炕头”的自觉。当“两清两改两治理”从行政指令变为群众自觉,乡村振兴的画卷便有了最鲜活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