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花烛、花甜粑、刻纸“囍”文化……这些丰富多样、极具浓郁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更多人熟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乌江之畔的思南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思南县通过政策扶持、创新融合、教育推广等多维举措,让承载千年历史的土家族剪纸艺术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一幅幅红艳精巧的剪纸作品正悄然诉说着思南人民对“囍”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自2019年思南土家族剪纸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思南高度重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续加大保护力度,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展研学、游学、文创活动等形式,让“00后”“10后”成为文化传承生力军。“今天和姐姐一起体验了剪纸,我剪了一个小兔子,王叔叔特别有耐心地教我剪纸手法,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我县开展的“喜”文化主题剪纸文创活动中体验了剪纸艺术的张梓萱小朋友激动地表示,并十分满意地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剪纸艺术在贵州各民族中均有流行,原常用作刺绣底样,作为民族服饰刺绣纹样稿,被广泛用于衣领花、襟花、袖花、裙边花等。剪纸的题材范围涉及各民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贵州的剪纸艺术通过纸张的剪切和构图的设计,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意象融入其中,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随着“非遗剪纸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千年剪纸艺术正以青春姿态“跃”入校园,“指尖艺术”遇见青春创造力的热闹场景,在思南县已成常态。
当5点的阳光斜斜洒进贵州省思南县民族中学的非遗剪纸社团,三十余名学生早已围坐在铺了宣纸的案桌前,她们在认真聆听思南土家族剪纸传承人王再臣讲解刻刀的技术要领后,屏息凝神、伏案运剪,刻刀在红纸上蜿蜒游走,锋刃过处,细碎的纸屑如红雪般簌簌飘落,空气里浮动着淡淡的宣纸清香。“我觉得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气节。剪纸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领略语文的诗境之美,也可以领略数学的弧长之美,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老手艺也很‘潮’。”学生邓华松说。
据悉,贵州省思南县民族中学自2017年成立剪纸社团以来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500余名学员积极参与各类剪纸活动,从剪纸文化的内涵到剪纸技法,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思南剪纸文化的魅力。“我看到很多学生用剪纸做书签、做各种挂件,都特别精美,我为他们点赞的同时也十分感动,因为老手艺的生命力,藏在这群孩子的眼睛里、手里。”在非遗传承人王再臣看来,孩子们迸发的创造力远超预期。
多年来,思南县将非遗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剪纸艺术扎根日常生活,市民、学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创作,感受一刀一刻间的文化魅力,同时推出研学物料包,将剪纸技艺分解为可操作的体验课程,吸引研学团队参与,实现从社区到校园的全民传承。
作为王再臣的老师,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南土家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著权,更是将对家乡的爱融入一幅幅剪纸作品中。2022年创作完成《正道行乌江》,作品中的乌江大桥、思南花灯、思南港口等思南文化元素让人倍感亲切,也将张著权的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他会同铜仁幼专的老师编写《百喜文化刻纸艺术教程》教材,图文并茂地总结艺术实践,身体力行把土家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非遗传承的背后,是匠人数十年的坚守。多年来,张著权先后在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非遗中心、铜仁幼专等学校开展传习讲座,向学生传授刻纸技艺,并在贵州民族文化宫和多所高校内设立了工作室和展厅,剪纸从“深闺”逐渐走向大众。
为更好传承与发展,非遗传承人们不断突破传统框架,以“非遗+文创”为抓手,积极在剪纸技艺中融入动漫、国潮等现代元素。创作的“祥蛇系列”,构思精巧、造型生动,以18个春字、9个福字、9个喜字为构图核心,搭配头戴银饰的卡通蛇娃形象,既保留土家族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核,又吸引广大年轻群体的关注;以《哪吒2》等热门IP创作的剪纸作品,不仅展示了土家族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华夏小战神”为主角的非遗剪纸作品,不仅刷新了公众对非遗技艺的认知,更以刀尖上的艺术语言诠释着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一张纸、一把刻刀、一双巧手、一份匠心,刻画出玲珑世界,他们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出新。目前已开发剪纸装饰画、团扇、冰箱贴、瓷杯等300余款文创产品,2024年思南剪纸非遗伴手礼系列更是成功入选贵州省外事礼品纪念品,千年剪纸技艺与现代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看得见文化、带得走乡愁”的特色非遗礼盒,让乌江畔的古老技艺化作游客手中的“可触摸记忆”。
近年来,思南县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全面启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设立在盐市街的“思南剪纸”非遗馆,作为思南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外窗口,以“创新、研发、销售”为主题、以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为内涵、以技艺传承为核心,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喜文化”魅力,实现思南非遗产业的迭代升级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一座城市的“根脉”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精髓”流淌于匠人的指尖之上。非遗保护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态传承,在这片浸润着千年喜乐的土地上,剪纸艺术正绽放着璀璨光芒。(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畅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